close



我不知道
我到底還要寫幾篇心得文 XD

瑯琊榜其實已經破了我寫戲劇心得文的篇數了
以往大概三篇已是極限,因為在寫完三篇前我都已經開始入別劇的坑了 XD
結果這次我寫了10篇有吧
這對我來說根本是前無古人後面也很難突破的記錄了

大概就是因為這次坑底躺太久,結果就是想寫的一直都有fu繼續寫
然後我要許願,我希望我可以在寫完最後一集的下篇之前都先不要出坑 XD

我想要寫到牛牛(逼逼逼)啊啊啊啊啊

以下有雷 


ps. 我居然寫了18頁...... 想幫牛翻案果然不容易     文長,慎入

這篇我是想寫33集那個令人暴怒的誤會篇

是的

我是來幫牛牛講話的自打臉懺悔文兼心得文 XD

不過在寫這段之前,我想先大概的寫一下

殊靖之間的兄弟情

    其實如果不是因為看過小說,我覺得在前幾集的時候,其實很難想像這兩人之間的羈絆,到底有多深刻,畢竟小殊對這部戲來說,就是個活在大家的回憶裡的鬼魂,除了偶爾的回憶戲,其實一開始我們對小殊了解並不這麼深刻。


    然而小殊的影子卻漸漸地在虐爆與溫馨共存的回憶殺裡、大家不經意的言談之中,越發地鮮明,同時也讓我們在小殊一次又一次的突然從別人的回憶裡竄出來之後,才發現景琰的思念有多孤單。


  是那個直筒子蕭景琰吧,對於這個靖王的性情,您是知道的,寧折不彎。
  - 霓凰

  有些人愛喝茶,而有些人你給他一杯水就夠了。
  - 梅長蘇

  咱倆好兄弟,我的就是你的。
  - 蕭景琰

  林家小殊是誰?全金陵誰不知道你跟他幾乎是穿同一條褲子長大的,比親兄弟還親!!
  - 譽王

  聽說東海有很多珍珠,你帶回來一些給我當彈珠玩            
  -林殊
  我試試吧
  - 蕭景琰


  我真得有的時候,很難相信小殊就這樣死了
  - 蕭景琰


我不想他活在我心中
我想他活在這個世界

小殊和景琰之間的兄弟情,在一次又一次的不經意間,越來越能讓人體會到那原是多麼深厚的情誼,同時也讓人能更了解景琰失去小殊時該是如何的懊悔跟痛苦。


而他寧願抱著被放逐的心死和孤單,一人走過這十二年,也不願向梁帝及太子、譽王低首,也不輕易彎下他的腰桿。


無論是小說或是電視劇,這兩人之間的情誼像是一點一點被拼起來的拼圖,沒有矯情的形容、沒有刻意的著墨,直到最後小殊的信任託付、景琰在靜妃面前表露出來的痛,方才能一探他們彼此之間那份深深的羈絆。


他們年紀相仿,彼此的父母親緣分又是如此深深牽扯,小殊的母親是當朝長公主,景琰身為皇子,母親又是林燮的義妹,兩家關係應該是非常緊密的。


譽王說他們比親兄弟還親。


也許,在我的猜測裡,他們倆應該在還沒懂事的階段就早已識得彼此,然後一起玩鬧一起吃飯,一起受教於黎崇老先生門下,一起玩過頭然後又一起被責罰。


他們手把手一起長大。


彼此陪伴走過十九年,習字練武、討論朝政軍需兵法,大梁宮闈內外有多少磚瓦曾是他們倆並肩一起走過?


而也因為林殊,堂堂皇七子也成了能帶兵打仗的將領。
他們對彼此來說,是比誰都還了解對方的存在。



如果說我過的好,有誰可以比我自己更高興的話,也只有夏莉了
- 金惠珍


而小殊跟景琰彼此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

倘若在那黎明到來之前必有屠殺,那麽這場殺戮他願成為景琰的那把屠刀。

景琰對小殊來說,是他可以為他寧願成為一把沾滿鮮血的屠刀也必須護住他的初心的人。

林殊,一個驕傲到接近精神潔癖的少年、不喜他人碰觸屬於他任何事物的少年,卻願意為了理想、為了雪冤、為了保住景琰在為王路上的坦蕩清白,他選擇了背離那個曾是明亮、不屑陰詭之事的林殊。


他願意忍受曾是光風霽月的自己白玉蒙塵、雙手沾血,他一腳踏進了陰暗地獄,為了的是大梁更明亮的未來。

以及,為了保住景琰身上的赤子之心。

如要墜入地獄,那麼他一人就好
景琰的赤子之心必須保住
- 梅長蘇

他把光明坦蕩留給了蕭景琰,卻把陰毒狠絕留給了自己。




我把珍珠帶回來了
可他,卻連一塊屍骨都沒有了

那個少年嬉鬧的言語言猶在耳,他遵守了承諾,但那個少年卻已經不在。
而景琰卻仍然留著那把少年的弓,還有那個送不出去的珍珠。

別動。
那是故人的遺物。
他生前,最不愛別人碰他東西。

那把弓他留著,也珍藏著。

在小殊再次回到金陵之前的蕭景琰,他用最沈默也最堅毅的影子,堅定地守著當年他們曾有過的信念和回憶,一個人孤單走過沒有了祈王、沒有了小殊的十二年。

他冷笑,也無意那個至尊之位,倘若須得用盡和他們一樣骯髒卑鄙、陷害忠良的手段才能上位的話,他寧願一輩子守著他自己的本心,不叫黃泉路上難見故友。


海宴並沒有特意描述過在這一切開始之前,景琰如何走過赤焰逆案爆發後的十二年,只能從旁敲側擊、偶爾的對談之中,稍微找到一點痕跡。


景琰自己說過,當他自東海而歸之後,才知曉逆案,但當時滿金陵的血流成河卻早已經乾涸,不管是因逆案而牽連的或是為了赤焰軍喊冤的,在景琰回到金陵時,都已經是經由旁人告知才知道當時的慘況。

他不只是來不及為赤焰軍喊冤,也沒趕上梁帝暴怒的時機點,而我猜測景琰的命也是因為這樣留下來的。(註一)

否則以他耿直的性格,即使已經難以挽回,也絕對會因此與梁帝有諸多衝突,只是對當時的梁帝而言,也許他已經發現他可能錯殺了祈王、錯殺了七萬北境防軍、錯殺了一個赫赫戰功的統帥,所以才能面對景琰不下死令。


只是他與景琰之間原本有的脈脈溫情,卻也消失殆盡,因此這十二年景琰才會不停的被派離金陵,甚至駐守邊防,稍有一點不順帝意便是責罰,十二年來他帶兵四處征戰,卻無絲毫獎賞,連換防回營的軍報,梁帝卻讓他站在烈日下等候幾個時辰,自己卻在宫裡與太子、譽王欣賞稀世墨寶。


甚至連他為救郡主,差點被越貴妃令人當場射殺,梁帝也毫不在意。


景琰十二年來的處境,可想而知,絕不是太好過。


殿下這些年受的委屈,人人皆知
縱然姿態有些放軟,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他人的看法,我並不在乎
可是逝者英靈在上,我不想讓他們也以為
我蕭景琰,最終低了頭

其實委不委屈都只是別人怎麼看他,而我覺得景琰自己也許從不覺得委屈。

委屈是被在意的人誤解了才叫委屈,被不公平待之了才叫委屈。

而他蕭景琰最介意的不是其他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梁帝,是那些在十二年前逝去的故人。

每個人心中都自有一把尺去衡量什麼對自己來說才是重要的、不可失去的,對景琰來說,他內心裡那承繼自那些年的清澄理想,是他最不可能向他人妥協低首的背脊。

那麼,他既能守著那道與小殊一起曾有的信念,又何談委屈?

如果說小殊十二年來沒從霓凰心裡離開過,那麼在景琰心裡他也未曾消逝過,其實看二刷時,我總覺得在霓凰跟景琰身上,似乎可以想像的出當年那鮮衣怒馬、心性飛揚的林殊的輪廓。

=============

而對梅長蘇,景琰的心思轉折顯得複雜許多。

他原是他最厭惡的一種人,謀士。

當年梅嶺的火、金陵的殺伐皆是因為一場對於權利的陰謀算計,祈王兄和小殊皆是死在這一類人手中,這對景琰來說,梅長蘇就算能幫他將太子、譽王的至尊之路截斷,也難以讓他對其有什麼好感。


最一開始,梅長蘇對景琰來說,是他最為痛恨的一種人。


然而,他卻漸漸地在這個人身上,發現他雖陰謀詭算,但卻似乎有著並不如他自己所言般膚淺又利欲的心思,也有那麼一霎那間,他竟也能在這人身上,隱隱約約的看見那個少年的影子。

漸漸地,景琰對梅長蘇的態度也慢慢的改變。

他開始能夠對梅長蘇付出信任。




  先生此言,固然不錯
  但我若眞的就此放手,世上又還有何情義可言

  我知先生思慮縝密、透查人心
  要洗雪當年這樁舊案,還請為我謀劃

那日天牢一牆之隔的真相,堅定了景琰為赤焰雪冤之路,而他將此託付給梅長蘇。

為赤焰雪冤,對蕭景琰來說有如泰山之重,景琰這一拜的請託,也是將信任交付。





  想問先生,是否認識赤焰軍少帥,林殊?

  我在想,如果他見到先生,也應該和我一樣
  會與先生,成為摯友

這一段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其實只有心頭微酸,並沒有想得太多,但在不知道第幾刷的時候,有一次我看到眼淚掉下來。

成為摯友。

即使梅長蘇是以景琰最討厭的謀士身分出現在他眼前,景琰卻仍然可以在多次相談、交會後,付予信任,並視之為友。

也許我可以更矯情一點的覺得,景琰看見的是小蘇隱藏在陰詭手段下的本質,而他相信在梅長蘇陰狠算計的面容下,心中也有著和他一樣的情義二字。



而衛崢ㄧ事,列戰英來不及攔下蕭景琰,而讓他先從夏江嘴裏知道衛崢被俘,是景琰之所以如此暴怒至理智尚失的一個重要開端。

衛崢被俘,此事對景琰最大的震撼在於衛崢活著

當年梅嶺上也有那麼幾個找不到屍首的。

赤焰軍每人均有ㄧ副刻著姓名的手環,而當年梅嶺上找不到手環認屍首的,我想衛崢和林殊便是其中之二。

所以,對景琰來說,衛崢活著,就代表小殊也許還活在世間。

這讓他如何不急、怎能不救?

得知衛崢仍然活著卻被懸鏡司以逆犯之名押入大牢的景琰已經心緒不寧,而在夏江及譽王刻意以言語刺激挑釁後卻又得知靜妃曾被皇后帶走,一向事親至孝的景琰憤怒的情緒早已被堆在浪頭上。


那麼蘇先生有說他在京城會如何設法搭救母妃嗎?

那個人說,蘇先生的意思是沒有要去管娘娘的。

他說若是去衛陵報信,陛下派人回來救下娘娘,等回鑾時,這件事就冷了
根本沒有半點好處,還不如讓皇后娘娘越做越錯
陛下回來後,看到娘娘的委屈,自然會更加憐惜恩寵

反正皇后對娘娘沒有生殺之權,只不過是委屈折磨了一下

蕭景琰氣瘋了。

他心中最碰不得的軟肋是靜妃、是小殊,而小新的證詞又剛好符合他最一開始對梅長蘇的偏頗印象。

不擇手段、算計人心。

也許你過去說的,他們通通不在意
母妃不用救,反正又不會死,順便施點苦肉計也好
至於衛崢就更不用管了
只不過是一桩陳年舊事,對於當前的黨爭毫無助益,視而不見方是上策

他心裡一定是這麼想的吧
(我忍耐......)

原以為這一年多以來,已經算是與他性情相投,理念相仿
沒想到一遇見這樣的事情
才讓我發現,這不過是我的錯覺而已

靜妃一事,讓景琰怒上加怒的還有他以為的性情相投,卻原是他一廂情願。

倘若沒有靜妃這件事,我想景琰尚且不至於如此暴怒,相對的,若沒有大殿上夏江與譽王聯手刺激挑釁之下,或許景琰尚有理智能聽進靜妃的勸言。

我想這不是景琰是不是容易被蒙蔽,而是靜妃與小殊對他而言太過重要。

其實在密道裏,景琰即使再怒,也並沒有一見面就爆發,他雖怒意衝衝也帶著偏見而來,但其實他也想聽聽看梅長蘇的說法。

只是尚不知景琰在宫中發生何事的梅長蘇,在情勢分析之後,想勸退景琰。

殿下要救衛崢,是為情義
可從得失來看,救衛崢,百害而無一利
殿下,謀大事者,需懂得割捨

結果小蘇想勸退景琰的話,完全就是景琰踏出芷蘿宫後猜測小蘇會說的。

然後,牛就爆炸了。

我竟然曾經以為蘇先生會是個與眾不同的謀士
沒想到此時才看清楚
你也是個動輒言利,眼中沒有天性跟良知的人

景琰的怒氣其實也還帶著對梅長蘇的失望。

他原以為在此人謀算較利之下,仍有著一份與他相同的情義之心。

但長蘇勸退他的言語之中,竟是要他放棄情義,只為了保他奪嫡路上的平穩,這已是違背他當初之所以踏上此路的初心,加上他正怒頭上,這要他怎麼可能聽得進去。





若不是早已視他為友,推心置腹
誤以為是同路之人,我又何至於如此失望

其實後來再看一次這一段的時候,牛牛這幾句話還蠻感動到我的。

在他尚且不知梅長蘇就是林殊時,就算小蘇披著的是他最厭惡的謀士之皮,但他仍然看見小蘇在謀算之下的本質,他付出的是真心與長蘇為友。

好朋友就是好朋友,不在乎遠近                    
- 黎剛

即使小殊音容大改、心性不復以往,但他與景琰仍然能可以變成摯友。

即便是旦夕經變,兩人早已天涯路遠的現在。

然而小殊和我們都低估了的是情義二字在蕭景琰心中,遠不只千金之重。

在謀士眼中,也許搭救衛崢,是百弊無一利
但在我眼中,這是一件無需猶疑,必須要做的事

衛崢只是一個赤羽營的副將,值得嗎?

等我死後,見到赤羽營主將林殊,若他問我為什麼不救他的副將
難道我能回答他說,不值得嗎?

唯心而已。

他既是為了情義才踏上的奪嫡之路,又怎麼可能反客為主,為了康莊大道捨棄情義?

對景琰來說,與其背離初心,在權衡利弊得失之下捨去情義,他寧願一輩子守著他自己的本心,不叫黃泉路上難見故友。


=============

我終於寫完了

我寫超級久的,我一整個寫太長了

感謝各位沒有end的把它看完

這部劇太毒了,完全不知道年底前我出不出的了坑


睡覺前看到這隻MV


阿婆主這個腦洞不得了
他居然把蘇靖剪成HE了......


然後中華隊輸了,我超難過..................

==============

註一

其實我想過當年的逆案爆發,景琰為何會到回到金陵才知曉?
而又是否會有人特地將赤焰軍謀逆而被全軍剿滅的消息,千里迢迢帶到東海?

我覺得也許是當年的景琰實在太不引人注目,加上沒有了祈王府,身邊只剩一個嬪位不高
又有可能被牽連的靜嬪娘娘,所以沒有人特地去通知當時還在東海撿珍珠的靖王

就算真有人特地派人去了東海,那麼又會是誰阻擋了這些人?

我猜是紀王爺 ^^

(以上瞎猜)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shroom1227 的頭像
    Mushroom1227

    再忙也要看電視劇~

    Mushroom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